惠民醫院 / 陳彥任語言治療師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除了給於基本的衣食溫飽外,
在嬰幼兒的發育成長中---父母更有著其他照顧者無法比擬的影響力,
但可惜的是,在現今庸庸碌碌的社會中,
許多父母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了。
孩子出生了
過去眾多研究指出,嬰兒對於父母的聲音有著較多且明顯的反應,
其中更明顯地喜歡母親的聲音。常見照顧者認為嬰兒年紀還小,
仍聽不懂大人說的話,因此減少與嬰兒的對話。
嬰兒學習語言並發展出語言---
關鍵在於他們是否處在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中,
當父母與強褓中小孩說話時,會使嬰兒大腦中語言區的活化,
從中學習說話時的語調、發音的嘴型並培養出認知與理解的先備能力。
因此父母是否營造出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
在嬰兒的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在過往經驗中,常常遇到新生兒父母親提問:
「為什麼我的小孩拿到東西,都想要往嘴巴送?」
此行為表現在嬰兒口腔發展中佔有無可或缺的重要性,
這是嬰兒在為了將來可以吃更多東西及發出不同聲音做好準備。
一般嬰兒剛出生時口腔感覺皆是呈現過敏感的狀態,
將東西放入嘴巴,可以使口腔感覺從過敏感漸漸改變為接近正常,
而隨著“玩弄”口腔異物使舌頭嘴唇出現更多動作,
這使嬰兒將來可以發出更多聲音。
另一個常見問題是:
「為什麼我的小孩開始講話了,但是都講人家聽不懂的東西?」
這個問題常見家中有7-12個月的嬰兒的家長,
在這個時間點嬰兒正經歷語言發展中第一及第二階段。
首先嬰兒會進入“亂語期”
此階段的特徵是一連串無意義的聲音,但是有著類似成人的語調。
幾個月後嬰兒進入下一階段---“喃語期”
這時嬰兒會出現更多且不同的聲音,
父母親可以發現這些聲音通常是重複的,且似乎在與外界對話。
進入喃語期的嬰兒,如果接受到適當地語言刺激後,
將進入第三階段---首字萌發期,
此時嬰兒發出的聲音可以與實物連結,
照顧者將發現嬰兒似乎正在為外界事物作命名。
因此當孩子出現許許多多的聲音以後,父母在欣喜之餘,
更該準備出更好的語言環境,
這樣我們將可以期待孩子未來的語言表現。
怎麼還不說話
「老師,我的小孩怎麼還不會說話?」
這是語言治療師最聽見的問題,
常見1歲5個月的小朋友被爸媽帶往復健科求診,
表示自己的小孩仍不會說話而要求轉介語言治療,
通常前來尋求語言治療的家長,
身上皆承受著家中長輩的巨大壓力,
長輩認為小朋友於1足歲時就要會叫“爸爸媽媽”
如果仍未出現就擔心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
這樣的標準對於小朋友來說,實屬過於嚴苛的標準。
研究顯示,小朋友講出第一個字的年齡落在12個月至24個月之間,
而許多臨床治療師也指出,12個月與24個月講出第一個字的小朋友相比較,
在未來發展並不會出現明顯的差距。
這代表著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他們有著不同的能力、不同的人格特質,
這樣當然也有著不同的發展過程,
所以我們不能用單一標準來要求每一個小朋友。
此外,作為照顧者的我們也需要捫心自問,
是否給孩子一個可以使用語言的環境。
在討論何謂“可以使用語言”的環境前,
我們需要先討論為什麼人類會需要互相溝通,
其實答案簡單而明顯---『動機』
我們因為需要滿足內心需求,使得出現動機而與外界溝通。
如小朋友想要玩玩具以得到快樂,
因此產生與外界溝通並獲取玩具,
因為肚子餓所以與外界溝通,而得到食物以滿足口腹之慾。
現今少子化的社會裡,常發現“孩子”為家中唯一重心,
在父母與其他照顧者的精心照顧下,孩子各項需求都得到無比的滿足。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很有可能出現一種結果---『孩子缺乏與外界溝通的動機。』
因為各項需求都獲得即時且完整的滿足,使得孩子缺少動機與外界溝通。
其實父母可以適當地讓孩子表達自身的需求,
當孩子習慣經由溝通而得到滿足時,
他們會表現出更頻繁地且更多的溝通行為。
有許多父母向治療師表示:
「我在家裡很常跟孩子講話,也很常給他機會講話,
為什麼他就是沒有反應,而且覺得他好像聽不懂。」
小朋友學習說話,除了良好的語言環境與充份的溝通動機外,
不可或缺的就是父母的示範與小朋友的模仿。小朋友最初的語言表現,
大多是觀察父母的說話動作後,
小朋友出現模仿行為而出現與大人相似的說話動作。
在這樣的前提下,爸媽是否給予適當地示範,就更顯得特別的重要了。
那怎樣的說話動作對於小朋友是最適合的?
臨床治療師建議父母使用『媽媽語』
『媽媽語』---代表意思為
1、說話速度慢
2、語調頻率較高
3、句子語調起伏大
4、句子重複且短
研究顯示,孩子明顯喜歡『媽媽語』更勝於成人一般的語調。
因此善用『媽媽語』,可以讓小朋友更喜歡聽人說話也願意模仿大人說話。
開始講話了
通常小朋友講出第一個字約5個月後,將擁有50個字的詞彙量,
再來小朋友將進入詞彙爆炸期,此時語言發展將出現前所未有的速度,
但爸媽及照顧者的態度,
將影響小朋友是否出現符合期待的語言表現及擁有足夠的詞彙量。
此時語言發展與認知能力將相輔相成且互相關聯,
認知能力為一切語言表現的基礎,必須要有良好的認知能力,
語言表達與理解才有正常表現。父母如果時常帶領著小朋友探索生活環境,
拓展他們的生活認知並與更多人事物接觸營造出適合地語言學習環境,
這樣我們將可以期待小朋友出現符合期待的認知能力及語言能力。
如何讓小朋友可以出現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好的語言表現?
讓小朋友體會到講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讓他們喜歡講話並且可以從溝通行為獲得心理滿足。
當小朋友可以經由溝通行為獲得獎勵、讚美、成就感及滿足感,
這樣他們就會願意說話且越講越多。
當小朋友增長至某年齡時,
家長常會需要回到工作崗位或者有更小的小孩要照顧,
而無暇照顧每一個小朋友,
這時家長會發現電視卡通豐富的光影變化及聲音效果十分吸引小朋友,
可以讓小朋友乖乖安靜坐下。因此當家長分身乏術時,
就會將電視卡通當成“保母”,將小孩交給電視照顧。
在臨床經驗中,更有家長直接地詢問過:
「我們沒有時間陪伴小朋友,要忙工作也無法多跟他說話,
是不是可以讓小朋友看電視學說話?」。
現今時下大多數電視卡通不適合出現在小朋友的環境裡,
許多卡通出現不恰當的內容、過於誇張的語調以及使用過快的速度說話,
對於仍語言學習發展中的小朋友而言以上種種皆是不適合地。
不可否認卡通對小朋友有十足的吸引力,
家長可以讓小朋友看卡通而獲得快樂與滿足,
但這需要建立在審慎選擇卡通及適當地控制觀看卡通的時間。
講話不清楚??
講話不清楚---在語言障礙分類裡面稱作為「構音障礙」。
「構音障礙」指的是說『說話時發音位置或方法出現錯誤』,
這在語言治療中佔了很大的比例。
大多數父母親都覺得自己的小孩發音上有些許的錯誤,
有的父母在小朋友兩歲時就帶著他來語言治療室,
而也有些父母在小孩要上小學前才前來尋求協助。
適當地「構音障礙」治療時間為4歲之後,
且需視錯誤音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介入時間,
通常《ㄓ、ㄔ、ㄕ、ㄖ、ㄗ、ㄘ、ㄙ》的錯誤音介入時間為6歲之後。
爸媽常常問:
「為什麼我的小孩會發音錯誤,是不是需要去剪舌繫帶?」
構音障礙的發生原因不明,目前仍無任何研究可以適當地解釋,
但可以肯定的是,90%以上的小朋友都可以經由語言治療而發出正確的音。
至於剪舌繫帶方面的問題,
臨床統計指出95%以上的小朋友舌繫帶都是正常的,
且不需要經由舌繫帶手術就可以發出正確的音。
因此建議父母發覺小朋友發音有問題時,
將小朋友帶來接受語言治療評估,
評估後語言治療師將會給予建議,是否需要積極介入或只需後續追蹤即可。
結…結…巴!!!
結巴或是口吃在語言障礙分類中稱為---「語暢障礙」。
「語暢障礙」常見於日常生活中,
無論成人或幼童,皆有可能出現「語暢障礙」,
只是出現的頻率多寡與不同嚴重程度。
許多父母皆有疑問,為什麼口吃會發生在自己的小孩身上。
「語暢障礙」的發生原因可分為兩種---「心因性」及「器質性」。
「心因性語暢障礙」指的是說因為心理壓力與感受造成口吃的出現。
常常父母給予小孩過多的期待及關懷,
造成小孩心中產生壓力而父母卻不自知,
亦或是父母沒有營造讓小朋友可以輕鬆講話的環境,
造成小朋友覺得講話很緊張而對說話產生恐懼,
不同的生活環境皆有可能出現「心因性語暢障礙」,
去除「心因性語暢障礙」需要家庭成員一起參與治療。
「器質性語暢障礙」指的是口吃因為小朋友的智力、神經學障礙、
構音器官動作障礙或其他特殊症候群等原因而產生,
在臨床上「器質性語暢障礙」的小朋友,
口吃將不會作為治療的主要目標,
而會將目標放在解決「器質性障礙」,將障礙去除後口吃問題將獲得改善。